公告
枣庄信息港(http://www.zaozhuang6.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枣庄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枣庄有一种“猪”,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17-12-28 22:52:50
核心提示:  在山东省枣庄及其周边一带,千百年来,民间一直口口相传的把当地土种猪,称呼为gai子猪。在能查到的古文献里,一直未能发现这
  在山东省枣庄及其周边一带,千百年来,民间一直口口相传的把当地土种猪,称呼为“gai子猪”。在能查到的古文献里,一直未能发现这个称呼的文字记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枣庄市畜牧系统进行地方品种资源调查时用“盖子黑猪”四个字,写入枣庄市农业局编印的资料《畜牧兽医》[1]。枣庄信息港 www.zaozhuang6.com撰文

为挖掘枣庄市地方物种和文化遗传资源,从2016年下半年至今,我们组织训诂学、考古学、民间方言等有关文史专家,对枣庄市地方土种猪(黑盖猪)的“盖”字和(黑盖猪)品种起源进行了寻根究底的专题研究。认为枣庄市地方土种猪的源名字应该是代表六畜繁衍之根的“荄(gai)子猪”。写入枣庄市《畜牧兽医》的“盖”字应是“闻音生意”的别写。

(一)古文字“荄”字代表六畜繁衍之根

孙桂俭先生主编的《枣庄古代史纲》明确的表述[2],枣庄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枣庄从一个东夷文化之地,发展成为光辉富饶的文明之方”。

2013年8月16日,在山东社科论坛“首届东夷文化论坛”上专家指出,在距今7000余年的北辛文化时期已经发现类似文字符号的陶文。

据1988年出版的《东夷古国史研究》论述[3]:“在诸城前寨、莒县陵阳河两遗址出土的陶文,要比商代甲骨文早上千年”。陶文,被考古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这说明文字起源于我们东夷文化腹地。因此,我们有理由和文化自信,按照先民造字文字的原理和文字的遗传性探寻“盖子猪”的起源。

要探寻枣庄市地方猪遗传资源,为什么古代叫“荄子猪”今天用“盖”字冠名。首先要厘清“家”字的起源,因为无“豕”(猪)不成“家”。“家”按照《说文解字》和《汉字大词典》里对“家”的定义是指:“家”上面的是“宀”头、下面有一个“豕”字,“豕”是古代对猪的通称。云南大学教授蔡英杰在《“亥”与“豕”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解说[4]:以古文“亥”与古文“豕”相比较,二者的不同就在于中间的一斜撇,“亥”字的一斜撇酷似雄性生殖器。“亥”按照《说文解字》:“亥,荄也。

已故枣庄著名学者吉佐棠先生在专著《文字起源图典-上册》[5](图1)中对“荄”字作了深博的研究:“古亥、核、孩、荄诸字形式、声近而义通,艹之有荄(根),果之有核、人之有孩也,皆生物之传代之基础物资”。

图1文字起源图典-上册第159页

正是因为猪有无畜能比的生殖能力,在十二支中排在一元复始“子”的前面,符号用“亥”代表。“亥”就是猪,“亥生子、复从一起”。预示生命进入新的轮回。“荄”代表,五谷繁植。六畜繁衍,寓意丰足之根。

枣庄古属东夷腹地,东夷部族是一个崇尚“根本”的民族,《枣庄古代史纲》[6]引《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柢”就是又直又深的“根”。原始社会人们把男性生殖器作“人根”崇拜,枣庄民间约成俗的把买猪仔叫做买猪“秧子”,认为猪仔是在“猪根”长出来的小秧苗。枣庄人还把男性生殖器叫做“嘠子”,也就是“荄子”的谐音。以此寓意家有“荄子”人丁兴旺、五谷繁生、六畜繁衍、延绵不断。由此推断,由“豕”字,生“亥”字,由亥生“荄”字。这就是枣庄地方猪用“荄“字冠名的起源。

由于文字是语言的辅助关系,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文字的发展有渐变也有突变。从“荄“字看,“荄“字由开始表形的“亥”字,演变成表意的“荄“字。人们“弃繁从简”,由复杂的“望文生意”到简约“闻音生意”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而然。可以推断今天所说的“黑盖猪”就是枣庄千古珍畜“黑荄猪”。

(二)古老的“荄子猪”是东夷人拘兽之后代

1986年5月在滕州召开的山东古国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山东社会科学院著名东夷文化专家逄振镐先生讲:“东夷人的冶炼技术,制陶技术,纺织技术,酿酒技术,以及文字、占卜、历法文化等等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在《东夷古国史研究》论著中[7],引《正义》引《括地志》:“在京东北万里已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国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贵臭秽不絜,作厕於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

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在一座叫白山的西面——金陵寺红土埠,是“女娲传说”地。女娲文化研究专家邵明思先生,在女娲“除恶养善、拘兽为畜”故事里讲:新石器时期,万物夺生、弱肉强食。女娲号令各氏族部落奋起抗争,一边除恶养善,猎杀虎狼等凶残的“恶类”,一边拘兽为畜,捕捉猪羊鸡鸭等“善类”,一边砌围墙、建栅栏、搭窝棚而养殖,一边驯化猪、羊、牛、马与人相善、供人使用。

由此可以说枣庄地区的养猪史从原始部落时期已经开始,借人祖始母女娲“除恶养善、拘兽为畜”的故事来讲,“荄子猪”应是是东夷人拘兽之后代,也可以说是“华夏第一猪”。

(三)考古发现“荄子猪”是北辛文化时期的家猪

200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出版的《农业考古》发表了枣庄博物馆高级馆员、考古专家石敬东先生“从出土文物看汉代枣庄地区的养猪业”的论文[8]:“枣庄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早在七千多年前,北辛遗址曾发现有家猪遗骨出土,如在灰坑14近底部发现有6个个体的猪下颌骨集中放成堆,灰坑15近底部放置有2个相当完整的

猪头骨,经确认为家猪型成年猪”。(图2)

图2北辛遗址出土的家猪遗骨

从出土的猪头骨来看,与今天的枣庄黑盖猪头骨十分接近

石敬东先生,另在文中分析:从出土的不同形制的汉代陶猪圈模型观察,“猪圈围墙都设有猪的进口和出口”,“大部分都是一猪一圈”和“带侧猪圈”(连茅圈)(图3)

图3“带侧猪圈”(连茅圈);枣庄市博物馆提供

在:图4“圈内有一猪,捏塑,站立状、短嘴、双耳前张、背宽微凹、腹部下垂、臀部丰满、四肢结实……(图4)。

图4捏塑;荄子猪造型枣庄市博物馆提供

这一“荄子猪”造型,与《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二六八五:“时珍曰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的记载都一致,说明枣庄地区饲养“荄子猪”的历史悠久。同时也可以推算出枣庄地区采用的“圈养和牧养相结合的方法”:“牡者子母不同圈,牝者同圈则无嫌”的选种方法。要比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里介绍的养猪术,早了500多年。

(四)“荄子猪”这一枣庄民间称谓,是古语的遗存

通过网络检索,在《中国猪品种志》里没有“荄子猪”这个品种名称,也只有枣庄叫“盖子猪”,这是枣庄民间方言。独树一帜的枣庄方言,虽然有些字的发音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查不到,但是在古典文字里大部分都能找到音谐义同的文字。从而可以看出枣庄方言是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独特就是价值。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辞书之祖《尔雅》、明代《本草纲目》和清代《豳风广义》以及枣庄市现代著名学者吉佐棠先生的《文字起源图解》都一致记载:“牡(公猪)曰猳、亦曰牙,牝(母猪)曰彘、亦曰豝(吧)、曰貗(喽),末子曰么”。

吉佐棠先生的《文字起源图解》另载[9]:“故知豩,训为“乱群”,即甲群的牡豕与乙群的牝豕,可以任听其自由相互串连交配,而不予以控禁。今天在广大农村中,仍谓牲畜交配曰“豩羔”,实历史语言之遗存矣。”

对照以上枣庄关于猪的方言可以品味出历史的味道,例如:枣庄人至今仍用“喽喽”、“吧吧”的口语呼唤猪吃食;排序最后一名为老“么”(灭);用“豩豩”(读作bai)以形容猪的“乱群”交配行为,作为发誓的口语;对去势(阉割)的老龄猪叫“老荄肉”。这些关于猪的方言都是千年古语的遗存。

(五)“荄子猪”是祀天、祭地、享宗的供膳佳品

古代先民看到从黄昏后到黎明前,天空都是黑暗的长夜。自然认为“天地玄黄”。对黑色产生有超越生死的敬畏。所以用黑色的棺材,以界阴阳两个世界。天生黑色的“荄子猪”,自然有尊天敬地、祭神祀祖的神灵。正如前面《东夷古国史研究》[7]一文中的引证:夷人“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寄托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五谷繁植、六畜繁衍。

再看,在滕州市前掌大遗址,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面具(图5)。

图5猪首青铜面具枣庄市博物馆提供

资深文史学者陈如德先生讲该青铜面具:“大耳、上额刻有菱形花纹、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并排两个鼻孔,俨然就是以“荄子猪”特点为原形的猪龙造型面具。如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是为了娱神娱祖祈求神灵保护氏族安宁繁衍、五谷丰登的礼器、祭器。”说明枣庄地区“无荄不能祭”的文化,早在商代已经蔚然成风。

古人认为“荄子猪”不仅是“再生”、“辟邪”、“财富”和社会身份的象征。而且是祀天、祭地、享宗的供膳佳品、民间笃信分食供膳可以驱邪去病。因此“荄子猪”成为重大祭祀活动不可或缺的的祭品。这种非“荄”不敬、必须用黑猪头供膳的风俗,在当今一些重要的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仍然首选。因此这个千古珍畜得以遗传至今。

“荄子猪”不仅作为不可替代的祭品,更是生活中的最佳肉食被世代传承。据《本草纲目》(下册)记载[10]:“北猪味薄,煮之汁清;南猪味厚,煮之汁浓,毒尤甚。入药用纯黑豭(公猪)猪。”。

另据《豳风广义》介绍[11]:“北方水深土厚、风气高燥、其肉味甘、性平、无毒大能补肾气虚损、壮筋骨、健气血”。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枣庄独特的“水深土厚、风气高燥”的自然气候,以及“崇尚自然、大德侠义”的传统文化,为千古珍畜“黑荄猪(黑盖猪)”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枣庄黑盖猪是枣庄市独特的地方物种和文化遗传资源,是枣庄市畜牧业的“老字号”、是可品味的“原始风味”、是“华夏第一猪”,具有广阔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福庭编著.畜牧兽医[M].枣庄市农业局编印,1981年2月.

[2]孙桂俭主编.枣庄古代史纲-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

[3]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1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8.

[4]蔡英杰.“亥”与“豕”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J].汉字文化,2007,(3):34-36.

[5]吉佐棠编著.文字起源图典-上册[M].济南:齐鲁书社,2016:159.

[6]孙桂俭主编.枣庄古代史纲-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5-36.

[7]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8.

[8]石敬东.从出土文物看汉代枣庄地区的养猪业,农业考古[J].江西省社会科学院,2001,63:220-221.

[9]吉佐棠编著.文字起源图典-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2016:18-27.

[10]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685-2686.

[11]杨山山著.豳风广义[M].陕西:陕西通志馆,1936:22.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枣庄有一种“猪”,你知道吗?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