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枣庄信息港(http://www.zaozhuang6.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枣庄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枣庄市政府公布《枣庄市财源建设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8-12-10 11:32:22
核心提示:  枣庄信息港编辑报道近日,枣庄市政府印发通知,公布《枣庄市财源建设规划纲要(20182022年)》。    枣庄市财源建设规划
  枣庄信息港编辑报道近日,枣庄市政府印发通知,公布《枣庄市财源建设规划纲要(2018—2022年)》。
  
  枣庄市财源建设规划纲要
  
  (2018—2022年)
  
  为加强我市财源建设,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按照《中共枣庄市委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枣发〔2018〕8号)、《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枣政发〔2018〕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财源建设现状
  
  (一)财税收入基本情况及分析
  
  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1年的100.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49.3亿元,年均增长14.2%(按可比口径增长 12.5%),2016年、2017年同口径增长分别为3.8%、1.2%,增幅呈逐年下降态势;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等因素影响,2016年、2017年我市财政收入虽保持增长,但增收规模较小。
  
  1.分税种看,我市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于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等,2017年上述税种累计实现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72.65%。
  
  2.分产业看,第三产业比重呈逐年上升。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7.0:51.6:41.4,与 2011年的结构 8.1:58.9:33.0相比,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了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8.4个百分点。
  
  3.分区域看,各区(市)之间发展不均衡。2017年,滕州市完成地方级税收50亿元,占全市的 49.07%;市中区完成17.9亿元,占全市的17.56%,薛城区完成10亿元,占全市的 9.8%;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枣庄高新区总量较小,合计占全市的21.78%。
  
  4.分行业看,2017年我市地方税收主体产业是房地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上述产业贡献地方税收76.7亿元,占整个地方税收的75.2%。
  
  (二)我市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源基础相对薄弱。总体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平稳,经济运行保持合理区间,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但由于我市资源型产业偏重,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经济低位运行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另外,投资和消费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 2011年的 24.1%下滑到 2015年的13.8%,2016年增长10.0%,2017年仅增长5.7%。
  
  “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收入增幅从30.52%下降到8.3%,地税收入年均增幅为12.15%,2016年、2017年税收收入增幅分别为-6.3%(增幅受营改增和体制调整影响为负数)、8.7%,下降趋势明显。我市经济总量主要指标在全省所处位次普遍偏低,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2315.91亿元,占全省的3.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4%。我市开放程度偏低,2017 年进出口总额为101.06亿元,占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的0.6%。
  
  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产不强,三产不优。工业结构仍以资源产业、传统产业、上游产业、短链条产业为主,高耗能、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税收贡献所占比重高。2017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 4个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分别增长15.2%、10.2%、 8.1%、11.4%,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5.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拉动贡献率达41.5%。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偏低,2017年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09.37亿元,增长17.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9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良好。三产中,税收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非持续性税源房地产行业占比较大,结构不合理,其他三产则块小、零散,比重偏低,尤其是科技、信息服务、物流企业等提供地方税收含量较大的产业比较落后。
  
  3.骨干财源支撑作用不强。我市支柱企业规模较小,且大都是资源型传统工业企业,对我市税源壮大和经济发展支撑力持续性不强。 一是税收对部分行业依赖性大。2017年我市纳税50强企业中,煤炭、建材、房地产、化工等资源型和传统工业企业31家,占50强企业的62%;私营企业7家,合计纳税6.5亿元,仅占前50强企业纳税总额的9.3%。二是税源行业分布较为固定。除煤炭、房地产行业外,其余的行业分布、占比较为固定,没有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三是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性不够。目前我市纳税大户多为传统产业、国有企业,缺少对税收拉动强的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激活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引擎,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以发展“四新”经济为重点,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源泉。按照“夯实现有财源、挖掘潜在财源、培育新兴财源”的思路,构建梯级财源体系,通过综合施策、分类支持,确保我市财政收入总量稳步提升,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财源格局。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集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引导,优化服务。
  
  2.科学培育,精准施策。按照“符合新需求、配置新要素、形成新供给、实现新平衡”的思路,实施精准产业政策支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按照远、近期目标计划分类进行扶持。
  
  3.拓展空间,营造环境。坚持拓展成长空间为主、配置财政资源为辅,在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的同时,重点推进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立足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4.试点先行,全面推广。推动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集约转型中率先突破,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发展模式,为全市企业发展提供典型、标杆。总结典型经验,加快推进服务企业普惠化。
  
  (三)目标任务
  
  结合“四新四化”,推动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主要经济指标更加平衡协调,新旧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形成。力争到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7%左右。
  
  三、工作重点
  
  (一)产业发展布局。支持一产做精做优,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支持二产科技创新,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支持三产转型升级,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兴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为促进财政可持续增收奠定坚实财源基础。
  
  1.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政策从增产转向提质,建立现代农业新体系。加快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坚持“绿色兴农”,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抓好农业精品特色园区提升。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积极创建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大力发展“新六产”,引导龙头企业向上下游关联产业延伸,鼓励发展共享农庄、民宿经济、田园综合体。
  
  重点建设滕西、枣南百万亩高产区,覆盖级索、姜屯、古邵等36个主要产粮镇,加快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以马铃薯、辣椒等为重点,建设设施高效蔬菜基地;以食用菌、番茄、黄瓜等为重点,建设特色优势蔬菜基地;以张范、周营、坛山、吴林等近郊镇街为核心,建设城镇保障瓜菜基地;以海风冠都、龙业果蔬等企业为龙头,建设蔬菜加工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滕州生猪和肉羊肉鸡、山亭肉羊肉鸡、薛城生猪、市中蛋鸡肉鸭、台儿庄奶牛肉牛、峄城蜂业等优势产业。全面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和良种工程建设,在岩马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市域内河流实施“放鱼养水”工程,在沿湖、沿运、沿河区域,煤矿、石膏矿塌陷地大力发展池塘生态养殖。
  
  依托春藤食品、祥和乳业、鲁南牧工商、冠宇农业和华宝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实施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培育项目。
  
  积极培育以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的流通型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以台儿庄区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带动科研、融资、市场、信息四大平台建设。以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综合利用、高效生态循环种养等试验示范模式为重点,加快农业绿色先行区建设步伐,培育绿色农业理念;以提升祥和庄园、鲁班小镇、月亮湾等建设运营水平为重点,实施产业融合示范园工程,带动形成一批产值过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2.强力推进工业创新发展。坚持工业创新发展不动摇,通过科技嫁接改造、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医药和医疗器械、大数据产业“四大板块”。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制造业强市步伐。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创业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产业。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立足现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推进产业智慧化,重点发展机器人制造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合作,开展机器人设计制造、系统集成、试验检测等共性技术和机器人本体、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床制造融合发展,鼓励机床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核心部件、与知名公司技术合作、增资控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进军高端数控机床行业,大力发展高精度数字化测量仪器和数控刀具及主轴、齿轮、丝杠、刀架等关键功能基础部件,促进机床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打造国家级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培育发展3D打印产业,重点推进3D打印与化工新材料、特种水泥材料和高端数控机床融合发展。鼓励机床龙头企业研发3D打印增材技术,与减材技术优势互补,推动产业改造提升。到2022年,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争取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左右。
  
  高端化工产业。以园区化、链条化、智能化为方向,坚持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优势。依托鲁南高科技化工产业园、薛城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发挥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平台作用,推进鲁南化工聚甲醛和聚碳酸酯、潍焦薛城能源苯酐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完善化工园区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全面推动散、乱、危、小化工企业进园入区。在特种橡胶、特种纤维、特种工程塑料、前沿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延伸焦炉煤气、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产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向甲醇、芳烃、精萘、碳纤维等深加工产品转变。发挥骨干企业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草酸下游产品、绿色水处理剂产品、煤基医药中间体,推动全市精细化工产业优化升级。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实施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提高非水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等,推进新能源多产品联产联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进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隔膜、电解液等原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助推锂电产品融入高端新能源汽车生产链条,建成国内重要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鼓励特种玻璃制造企业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艺术玻璃、丝印玻璃、立体彩镜玻璃、防弹玻璃、磁控镀膜玻璃等高端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玻璃深加工产贸基地。优化发展纺织新材料,重点发展多组分、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研发各种多重复合无纺布、医疗卫生用材、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打造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光纤光缆、光纤拉丝和光纤预制棒等项目建设,打造从光纤预制棒生产到光纤拉丝、光纤光缆生产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建成江北地区最大的光纤基地。 到2022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0%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构建泛在互联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突破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引线框、气体树脂、金属丝等产品,加快做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标准陶瓷封装、金属圆壳封装、无引线载体封装等,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实验基地。壮大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加快提升背光、显示和照明等产品技术研发水平,逐步形成超薄基板、柔性基板和导电基板等上游配套产业集聚。构建高端软件体系,大力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拓展大数据融合应用,以智慧枣庄建设为契机,依托鲁南大数据中心等龙头企业,推动科技研发,培育骨干企业,加快打造“十六朵云”,推进大数据在政务、农业、商贸、物流、民政、教育、医疗、交通运输、旅游、质监、警务、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生产生活领域的综合应用。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和枣庄大数据产业优势,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到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争取达到300亿元。
  
  医药和医疗器械。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增强产业创新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导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转型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华润三九、益康等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海王医疗器械产业园、苏鲁海王医药物流中心、国家药典博物馆及健康产业园、汤姆科技微环境护理等项目建设,依托华润三九、海王药业、威智、益康、康力、银海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力推动医药器械产业快速发展。
  
  3.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立足我市优势,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城市商圈、现代物流园区、新兴服务业态,加强文化旅游产业高地建设,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创新提升,培育新兴财源。
  
  精品旅游产业。顺应大众旅游时代消费升级新趋势,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推进旅游业多元化、全域化、国际化发展,打响“鲁风运河”品牌,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统筹推进“一核”(台儿庄古城)、“三极”(台儿庄古城旅游区、微山湖红荷湿地旅游区、抱犊崮·熊耳山旅游区)、“两带”(运河风光带、环城市游憩带)精品景区协同发展。以台儿庄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抓好微山湖红荷湿地、微山湖古镇、冠世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翼云石头部落、莲青山风景区、月亮湾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的改造提升和市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衔接。发挥山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开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宜居小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推进庄里水库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榴园旅游小镇、翼云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仙人洞旅游度假区、岩马湖生态旅游、乡村季风采摘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滕州滨湖湿地公园、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等争创省级休闲垂钓示范基地。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左右。
  
  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擦亮大运河文化品牌,统筹推进“魅力长河”“美丽长河”“经济长河”“共享长河”建设,构筑彰显鲁风运河风采的文化生态经济长廊,支持滕州市、台儿庄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大运河文化综合展示区。依托中兴历史文化博物馆、国际洋行、枣庄老火车站等遗迹遗址,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园区。依托薛城区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整合鲁南支队、运河支队等史料,实施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滕州国防教育基地、台儿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升改造工程,充分挖掘墨子、鲁班、奚仲、匡衡、毛遂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重点推动国家级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市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台儿庄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峄城石榴文化创意产业园、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推进滕州书展等特色文化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协会和文化商会,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到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医养健康产业。加大创新药物研发攻关力度,重点发展以原料药、化学创新药、化学仿制药和高端制剂为主的化学药,以疫苗与诊断试剂等为主的生物药。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加快推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医疗耗材和康复保健器械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医疗器械产业化水平。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鼓励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推动传统家政企业拓展健康养老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务产业,推进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医药物流等第三方服务规范发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决策支持系统。鼓励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本兴办健康养生产业,重点建设枣庄市医养康复中心、北中医医养结合园、枣庄颐源山庄养生养老产业园、滕州市龙河湾养老康复中心、薛城区鸿福怡养护老院、山亭区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山亭区养老养生示范基地、市中区甘泉养老康复中心、峄城区怡养山居养老健康基地、台儿庄区人人健康城等,努力打造区域性医养高地。
  
  现代金融业。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构建现代化、便利化、普惠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小贷公司、政府支持的融资性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典当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异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重点规划建设滕州市和薛城区等金融产业聚集区。全力推动企业股份改制,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新三板” 挂牌、省内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等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一批绩优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大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推广应用。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作用,高标准建设运营互联网小镇,依托载体全力招引各类基金公司、私募投资机构及各类资本运作团队、人才入驻办公,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基金孵化器,逐步打造枣庄基金小镇。到2022年,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商贸服务业。建设以三角花园商务商贸中心区为依托的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以华派梦想城、枣庄民泰同购商贸城、怡景丽家国际家居广场等项目为依托的现代商贸区,推动传统商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万达广场、兴盟国际商城等专业市场,壮大汽车文化贸易产业园、万洲浙商城、盛北商贸城、中央天街、石榴综合批发市场、杏花村嘉誉干杂海货调味品市场、滕州(义乌)真爱商城等各类专业市场。
  
  现代物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加快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枣庄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鲁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滕州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滕州临港物流园、山亭B型保税物流园、市中北部物流园、峄城临港物流园、台儿庄港航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立晨物流枣庄分公司、九洲快运物流网、鲁南煤炭交易中心、丰源远航物流园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
  
  体育产业。科学运作枣庄国际马拉松赛、台儿庄古城国际冬泳节大赛、台儿庄全国河钓大赛、山亭梅花山全国自行车比赛等赛事活动,努力提升智力运动、健身秧歌、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大型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强化财源建设
  
  1.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扶持30家龙头骨干工业企业扩规模、上水平,强力推进30个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2家、过 10亿元企业10家。支持枣矿集团在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继续做优做强。重点扶持100家服务业企业提档升级,培育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5家。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新增省级新经济、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等示范企业20家以上。注重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推动2000 家工商户“个转企”、600 家企业“小升规”,完成 30家以上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泰和水处理、联泓新材料、腾达紧固科技等企业主板上市,鼓励引导企业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开展精准对接服务企业行动,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专家型”全程服务。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开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合作,形成共生共存的良好经济生态。
  
  2.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双核引领,多点并进,全域协同”转换布局,支持枣庄高新区依托“一园一城两镇一谷一中心”,规划建设浙大科技产业园、中移铁通智能产品产业园等一批“区中园”,努力建成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区、新兴产业培育的核心区;支持滕州经济开发区完善“一区多园”模式,明确主导产业,抬高发展标杆,挖掘发展潜能,尽快跨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行列。突出多点并进,明确各省级开发区、专业特色园区定位,统筹产业布局和产业衔接,集中力量谋划实施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核心产业项目。开展园区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推动产业项目进园区。重点抓好优势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聚度,坚持主导产业定位,着力推进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加大僵尸企业清理力度,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盘。完善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排名通报制度,激励园区争先晋位、竞相发展。
  
  3.深挖资产、资源运营潜力。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确立国有企业法人主体地位,推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改组组建交运、水运、城市水务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动金融服务公司体系建设。加强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转企改制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提高国有资产效益。稳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增强其对财政的贡献能力。加快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资本投资力度,带动企业国有资产向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变现”,将国有资本从低端低效的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科学开发矿产资源,通过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有序开发、产业招商等,形成“资源—产业—财源”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对境内煤炭、铁矿等资源进行再勘查,摸清经济储量;严格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招拍挂程序,增加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有序开发及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财税贡献率。
  
  4.搞好土地及城市资源运营。加强和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管理,对土地矿山一二级市场有选择地进行参与和控制,对经营性用地出让一律实行招拍挂。加大土地存量挖潜,整理归并存量土地,完善配套设施,依托社会资本,通过土地整治“占补平衡”,解决我市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提高增量土地的承载能力和投资密度。逐步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道路、桥梁、涵洞、护栏、路灯、绿地、站台、公园、广场等)和城市空间(含地下空间)、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城市公共资源纳入有偿使用范围;进一步完善使用权、冠名权、经营权等“招拍挂”出让制度,采取集中公开交易方式,对户外广告、出租车及公路客运、水运营运权等公共资源进行有偿出让。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个人所有场地对应的空间资源有偿使用,采取统一规划、分别实施、收入分成的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公共资源有序规范公平竞争机制。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四项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产权交易范围,打通城乡资本流通渠道。加快为农服务中心镇域全覆盖,推进服务对象向分散经营农户延伸、服务手段向全产业链延伸,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强化农村金融两项支撑,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农业精品特色园区提升,新认定产业园、生态园、标准园30家。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原则,以设施配套、产业聚集为重点,做大做强西岗、级索、滨湖、陶庄、邹坞、桑村、城头、北庄、税郭、古邵、榴园、涧头集12个国家重点镇,加快培育西岗新生小城市和税郭重点示范镇,大力推进西岗国家特色小镇和滨湖微山湖湿地古镇、鲍沟鲁南工艺玻璃小镇、古邵港航物流小镇、徐庄休闲慢游小镇、城头豆香小镇等5个省级特色小镇及姜屯古滕善国花卉小镇、官桥薛国小镇、洪绪温泉生态养生小镇、陶庄车文化小镇、店子枣乡小镇、北庄生态田园小镇、永安南山生态休闲小镇、阴平枣园风情小镇、马兰屯祥和鲜花童话小镇、邳庄七彩小镇等10个市级特色小镇,使之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重要支撑点,实现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
  
  6.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加强招引顶层设计,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推动重大项目有序流动、飞地布局,做强县域经济“发动机”,有效统筹资源供给。着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搭建项目平台,开展定点招商、登门招商,支持驻枣大企业集团转型发展、扩大规模,新上项目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优势对接、借力发展。对新设企业或新上项目,“引资”与“引税”“引才”并重,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向附加值较高、地方税收贡献大、人才资金聚集的项目倾斜,按照税收导向加强项目评审,科学测算、合理论证评估其财税贡献,努力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跟踪考核、回溯奖励机制,加强签约项目的调度督导和跟踪落实,狠抓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拓宽增资扩股、外资并购等渠道,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7.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和优势产能转移,带动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全产业链输出,推动煤炭、水泥、化工等产业“出海发展”,建立境外产业集聚区,融入国际产业发展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城市开展能源资源、商贸物流、人文交流等交流合作,拓展对外合作空间。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巩固纺织服装、童车童床、橡胶轮胎等传统出口优势,扩大高端紧固件、数控机床等新兴出口份额。拓展青岛港枣庄内陆港区服务功能,启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发资源、承包工程、开展加工贸易,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加强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1.深化财政改革。坚持把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作为加强财源建设重要途径,进一步转变理财观念,不断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实现预算管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提升政府采购效益和效率。
  
  2.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对科教文卫、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对企业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品牌建设的投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3.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预算管理。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公开。全面落实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4.实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强化财源项目绩效考评,重点考核监督项目落实情况、项目筹资情况、项目建设情况和项目绩效目标。对本级财政安排和上级财政补助的专项资金,全面实施跟踪问效制度,及时掌握重点财源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密切关注每年新上项目的投产达效情况,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
  
  5.加强税制改革研究。及时、全面梳理和分析税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重点研究税制改革对我市产业发展及税源结构的影响,适时调整税源结构,为我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1.创新投融资模式。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通过规划布局、技术标准引导市场投资行为。创新政府投资方式,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作用。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本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规范发展多元化、综合性投融资平台,提高对地方重大项目支撑能力。增强市级金融控股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承接运营政府投资设立、整合的股权投资基金。引导银行、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支持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开展债券投资、受托资产管理、私募基金管理、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试点业务,形成多元化、常态化的投融资保障机制。
  
  2.加强财政与金融协调配合,发挥财政贴息、信贷奖励、风险补偿等政策导向作用,提高金融机构投资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的积极性。通过财政贴息、信用担保及激励措施,实现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有机融合,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继续有效发挥市融资担保公司作用,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引导鼓励银行、证券、创投、保险、担保等机构有效投入支持企业发展,鼓励支持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信用担保机构,构建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
  
  3.加大事前激励力度,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三)对上政策争取及政府债务管理
  
  1.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定期召集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政策对接和项目库建设,力争将更多的财源建设项目列入上级政策扶持范围。积极争取中央、省各项扶持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政策,助推我市财源建设。
  
  2.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围绕“开好前门、堵住后门、严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构建债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进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项目滚动管理和绩效管理,加强债务资金使用和对应项目实施情况监控,优先保障在建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绩效。
  
  (四)加强税收保障
  
  1.坚持依法征收。规范税收执收程序,严肃税收执收纪律,严格依法依规征管税收,不得擅自缓征、减征、免征;及时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对已过时的优惠政策坚决取消,做到应收尽收。
  
  2.建立税收分析预测机制。税务部门要建立税收分析预测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结合经济运行指标,对税源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预测税收发展趋势,为组织收入打好基础。
  
  3.加强税源监控。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发挥风险管理对征管的导向作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纳税户、重点税种的监控,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的变化情况。强化对未达起征点户、非正常户、纳税信用等级较低户纳入日常管理和监控,加大对中高等级税收风险纳税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力度,防止税收流失。
  
  4.建立税收共治新格局。以“信息高度聚合”为切入点,打破影响和制约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瓶颈,依托数据联通共享、联合惩戒和银税互动等措施,扩大部门合作的范围和领域,着力构建“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新格局。
  
  5.优化纳税服务环境。建立科学、规范的办税程序,简化办税手续和环节,公平公正执法,为纳税人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市里成立枣庄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财源建设工作。将财源建设规划纳入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实现重大财源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同步,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各区(市)要结合实际,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竞争力。各重点产业主管部门要将产业发展规划与财源建设规划相结合,突出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实现产业发展与财源增长的良性互动。加强督促与激励推动,建立财源建设情况通报和督办检查制度,推动财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枣庄市政府公布《枣庄市财源建设规划纲要》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